環保市場進入“戰國時代“ 中小企業該何去何從?
日期:2017/6/14 人氣:361
一、環保投資不斷加碼
據統計,與去年相比,環保部在一般公共服務、科學技術、社會保障等支出基本持平,唯獨在節能環保支出這一項增幅接近50%,由294791.2萬元增加到441856.5萬元。政府投入加大對整個環保產業來說無疑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2016年9月,國內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印發了《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3大目標,即綠色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20年超過2.8萬億元;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到2020年,環境治理市場全部開放,基本建立環境信用體系。《“十三五”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先進環保產業,到2020年,產值規模力爭超過2萬億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PPP、政府購買服務與第三方治理等不斷完成新突破。
官方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環保產業年均增速超過15%,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網絡流行語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然而,在環保從業者看來,利好政策雖多,生存依舊艱難。甚至有行業觀察家斷言,“5年內將有大批中小環保企業死亡”。
現階段,有4個突出問題正威脅著中小環保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二、問題一:融資難
融資難,是因為融資只停留在項目融資階段,一般為6%~8%收益率,沒有高額的溢價。融資難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系統性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1.從企業角度來看,一是規模小,積累少,較難提供有效的抵質押擔保。二是財務制度不規范,信息透明度差,信用狀況較難實現客觀評判。三是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業績不夠穩定,發展前景較難評估。
在去年由中國環境報社主辦的“2016城市綠色發展論壇”上,江西致遠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諶向陽告訴記者,國內與國外在貸款方面是不一樣的,國外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得到貸款,當年美國蘋果公司貸到款只因為喬布斯的一個想法,而國內需要抵押物或質押物。
2.從銀行角度來看,一是融資渠道不暢,中小環保企業資金需求多依賴于銀行,加上中小環保企業貸款經營成本高,銀行承擔風險較大。曾有媒體調查發現,中小環保企業資金獲得渠道有3個,即銀行貸款、自籌和證券市場融資及其他,分別占比80.82%、16.44%和2.74%。二是不良貸款的稅前核銷政策比較嚴格,加之嚴格的經營問責和績效考核,面對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評價壓力,銀行積極性不夠。與傳統行業相比,多數環保企業規模偏小,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銀行還以收取財務顧問費、手續費等形式對其實行上浮利率,企業較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低成本貸款,申請信貸審批流程較長且條件嚴苛,難以滿足企業長期資金貸款需求。
三、問題二:“野蠻”跨界,喜憂參半
“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相繼落地,業界預計將帶來近20萬億的“大蛋糕”,吸引了不少企業紛紛進入環保領域。用“熱”來形容這一年的跨界并購實不為過。今年年初,已有并購大單頻頻爆出。北控、首創幾乎同時入資浙江開創,交易完成后,北控占股約21%,首創占股19%,有媒體稱之為帝都雙雄會師開創。
不難發現,并購浪潮中,大型國企無疑是主角。大批國企因業務轉型需要,借助資本優勢而競相涌入環保產業。比如,葛洲壩集團投資約4.73億元,收購了凱丹水務75%的股權;中石化節能環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北成立,這是中石化僅有的節能環保工程公司、節能環保政策研究及技術支持中心。
之所以呈現這種態勢,國內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負責人表示,某些傳統行業和企業的傳統業務下滑幅度甚至超過30%,所以在行業突圍中,環保產業成了一個重要選項。
事實上,國企以其雄厚資本跨界進入環保領域,不僅可以彌補財政投入不足,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也會給環保產業帶來一定發展動力。本是好事一件,可業界對此卻褒貶不一。不少摸爬滾打多年的環保從業者認為,這些“門外漢”存在攪局市場的風險,有可能憑借資本優勢搶食市場蛋糕。“單純的資本財務型投資不利于環保產業規模化發展,大量資本進入或將造成環保產業結構性過剩。”
四、問題三:稅收支持力度減弱
節能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業。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稅收扶持政策。但是,目前環境稅收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稅收優惠難以享受、稅收支持力度減弱等。
現行稅法對國內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采取15%所得稅稅率和對企業研發活動給予所得稅抵免的稅收優惠。但環保企業大部分屬于中小企業,只有少數可以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大多數企業因為會計信息規范性限制等難以獲得研發所得稅抵免。可以說,絕大部分環保企業對于上述優惠還是可望而不可及。
再比如,財稅【2015】78號文對“垃圾”的定義比國內原來執行的財稅【2011】115號文有所收窄。財稅【2015】78文號規定,垃圾僅指城市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等,而忽略了對環境影響更大的工業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包括醫療廢棄物)。也就是說,工業及危險廢棄物處理企業無法得到增值稅稅收優惠。
稅收政策優惠的減少,加重了企業的財稅負擔。這對從業企業來說,資金周轉壓力將增大,對整個行業發展也不利。
五、問題四:低價競爭
一個“亂”字足以形象地描繪出當前環保產業低價競標的業態。據《關于遏止環保行業惡性競爭的提案》披露,垃圾焚燒領域中標價格屢創新低。
2015年6月新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標報價48元/噸,8月安徽蚌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6.8元/噸,10月江蘇高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6.5元/噸,12月浙江紹興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以18元/噸的報價再度刷新行業底線。僅數月時間,中標價從48元/噸驟降至18元/噸,降幅達62%。污水處理領域也不例外,中標價呈現“斷崖式”跌落。2015年12月,安徽安慶市城區污水收集處理廠網一體化PPP項目以0.39元/噸污水處理費的報價,讓不少業界人士“大跌眼鏡”。
對此,眾多環保業界經驗豐富人士指出,在不設底價限制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得項目,快速搶占市場,低價惡性競爭不可避免。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兼CEO黃曉軍直言,這種做法對整個行業沖擊非常大,甚至是毀滅性的,不僅損害了環保行業的健康發展,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還難以實現改善環境質量的目標。
“低價惡性競爭的結果,要么是環境服務質量打折扣,要么是政府被迫妥協接受漲價”,一位環保上市公司負責人說。的確如此,如果整個行業亂了,作為行業中的一份子,企業還能偏安一隅嗎?這種“拿了一個項目,壞了一個行業,害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業主”的做法必須制止。
當前,隨著環境治理深入推進,環保產業發展迎來大好機遇,產業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諸多原因,中小環保企業的生存依舊艱難。我國有四五萬家環保企業,真正成規模的卻不多,技術含量也不高,有的企業還處在起步階段,為了生存下去,難免出現低價競爭和粗制濫造。
在北京萬邦達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友誼看來,接下來的五年是環保市場真正洗牌的時候。
雖然環保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但生態環境問題仍十分突出,還有近70%的環境治理需求沒有被挖掘。如何從萬億產業的市場競爭中突圍?
六、環保行業有哪些方向大熱
趨勢一:環境綜合服務商隊伍擴大
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出發點的環保效果時代,促使政府環境政策導向轉變為區域面源的綜合防治。而環境綜合治理思路的確立,讓綜合服務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參與環保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由此,眾多環保企業紛紛由單一服務型的“裝備制造商”向“環境綜合服務商”轉型。
諸如首創、北控水務、博天、桑德、威立雅、蘇伊士、國禎環保、曉清環保、碧流天能、巴安水務、凱天環保、維爾利、環能科技、興源環境等企業提供“治理方案”等服務而非具體技術、設備、產品的占比已愈發不可被忽視。
趨勢二:細分領域異軍突起
環境監測受益首當其沖
環保稅法2018年開年征收,企業減排數據將是決定企業是否能夠減稅、或者繳納以及需要繳納多少稅的關鍵,即征稅要有監測數據,需要安裝監測設備或者第三方監測服務。
諸如恩德斯豪斯E+H、賽萊默分析、島津、嶗應、天瑞儀器、天健創新、華測、等眾多社會化的第三方環境監測前沿企業,都預期2017年監測行業將迎來密集利好政策及爆發性需求增長,紛紛搶占市場展示高低。
環博會參展商青島嶗應相關負責人表示:“環保稅法對環保產業的促進作用已經逐漸顯現。一方面,環境監測設備以及多參數監測系統的研發、生產不斷加大,產品質量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第三方委托運營服務專業化水平正在提高,確保系統運行可信賴,數據及時、正確、有效。”
水務行業景氣度再度進入高峰期
自2015年“水十條”落地并全部執行至今,城鎮污水廠處理、提標改造正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相對趨于飽和的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工業廢水處理、流域治理以及農村污水治理市場仍存在巨大的缺口。如景津環保、興源環境等,在技術模式、商業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紛紛將市場目標投擲于廢水處理、農村污水治理等藍海市場。
隨著環保指導思想向“質量化”轉變,污水排放指標趨嚴,膜法水處理行業將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年產值有望從2015年850億,增長至“十三五”末的約2000億。濱特爾、和氏璧、中環膜、等50余家全球前沿膜工業企業在今年五月的亞洲環保展“中國環博會”展示高新材料與成套解決方案。
VOCs治理市場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環博會上VOCs治理專區展示面積同比增長20%,柏美迪康、梅思泰克等100余家工業廢氣治理企業紛紛搶占展示高地,帶來很具震撼力、創新力的VOCs解決方案。從“十二五”到“十三五”,VOCs政策治理體系經歷了從無到有。隨著VOCs治理相關政策法規、標準的頒布實施,以及‘十三五’期間將要進行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部門垂直管理改革,和工業污染源不斷加強監管,末端治理市場逐漸明晰,中端控制和源頭削減市場想象空間巨大。
大固廢產業有望加速成長環衛一體化迎市場藍海
環博會項目總監透露“本屆環博會的固廢板塊是一大亮點,無論是展示還是論壇,都呈現出加速成長的態勢。以資源再生利用為核心,向環衛、危廢、餐廚垃圾、農業廢棄物等多個細分領域進行延伸是固廢板塊主要特點。”
長期以來由于垃圾分類回收系統不完善,導致我國城市垃圾回收清運效果不佳、資源循環利用率低、垃圾終端處置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大等問題。2016年6月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征求意見稿)》,從政策上對垃圾分類進行強制規定。
環博會參展商桑德等企業都看好大固廢產業的成長空間,認為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健全以及環衛市場化改革,一方面利好環衛清運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前區分可循環利用資源與需要進行終端處置的垃圾,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對于焚燒等終端處置來說,垃圾的成分更簡單、焚燒效率和發電量等指標都可以得到提升,從而提高盈利性。
趨勢三:創新和國際化仍是主基調
2016年11月,環保部、科技部聯合發布《國內環境保護“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顯示環保技術市場的潛力巨大,環保行業的科技創新已成大勢。
環保行業規模化發展成主流,前沿企業賺得“盆滿鍋滿”。一味追求同質化,但卻沒有技術含量的中小企業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德國人口雖只有8000萬,但其卻塑造了2300多個優異的品牌,環保行業也一樣,小企業不是全部沒有生存空間。小微企業要想在此番“洗牌大戰”中生存下來,必須走精細的技術化路線,提供具有科技含量的服務。